含“镁”食品是抗癌食品?医生提醒:年夜饭餐桌上,可以多一道菜

时间:2022-01-22 22:14:33来源:康复Therapy

真的有抗癌食品吗?

一直以来,癌症都是我们健康的敌人。

身边有没有类似的情况,有些人平时挺健康的,可是在体检中或者突然有一天就发现自己身患癌症,而且身体每况愈下。

其实,这种情况并不罕见,相信你的生活中一定碰到过这样的案例。

在我国,癌症带来的危害逐年递增,越来越多的人步入了抗癌战斗中。

可是有什么食物可以抗癌呢?是不是一定要吃药,才能让癌症细胞慢慢凋亡呢?

最近就有一篇报道阐释了癌症凋亡相关的事情,不过和以前的研究相比,这项研究更务实。文中的研究对象并不是什么高端大气的药物,也不是什么昂贵的东西,而是简简单单的微量元素,我们生活中都可以吃得到。

是什么呢?我们今天就来看一下。

一、镁离子能抗癌?

关于癌症的研究每年都有很多。科研人员在这方面下足了功夫,最近瑞士的一所大学就发表了这样一篇文章,探讨镁离子和癌症细胞的关系。

你的身体中有镁离子吗?答案是肯定的,镁可不是什么罕见的元素。

我们每个人的身体中,都含有25克镁离子,特别是在骨骼和牙齿中,分布得更多一些。

不过,即使是在细胞外液,镁离子也是比较重要的微量元素。

要说它的作用其实挺多的,无论是激活酶活性,还是维持骨骼生长保持肌肉的兴奋性,镁离子都非常重要。

但是谁又能想到,这和癌症细胞有关系呢?

研究人员进行了实验分析。

首先,他们饲养了一些患有癌症的小老鼠,在缺乏镁离子的饮食过后,发现他们有了一些显著的变化:

癌细胞扩散更快了。

而且,在进一步的分析中发现:这种癌细胞的扩散和T细胞激酶活性不足相关,这种免疫方面的缺失才导致了癌症的扩散加速。

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够把镁离子缺失补回来,在富含镁离子的环境下,T细胞的功能就会恢复正常或稍稍增强,能够有效抵抗癌细胞。

甚至有学者认为,对于T细胞而言,镁离子的存在是至关重要的。

它可以帮助身体的免疫系统来抵抗癌症,这就可以视为癌症免疫疗法的一个分支,如果继续研究下去,很有可能找到癌症治疗的方式。

听上去挺玄幻的,感觉小小的“镁”,就成了癌症突破的重点了?

不过要知道,一种新的治疗方式从发现到应用于临床需要一定周期,可不是一两年就能解决的问题,除非它的作用特别好。

但是,除了对抗癌症之外,镁离子到底有怎样的魅力呢?

二、人不能缺少“镁”。

镁离子在身体的很多方面都在发挥作用,千万不要小看这种含量不高的元素。

1.多种酶的激活剂。

有研究显示镁离子在身体中参与很多酶的新陈代谢,激活酶反应甚至超过了300多种。

2.骨骼代谢。

很多镁离子都存在于骨骼当中,甚至可以称为骨骼结构和功能的必需元素,正是因为他的存在,骨骼才可以正常地生长,并且进行合理的新陈代谢。

3.影响甲状旁腺激素。

镁离子的存在还能影响激素的分泌,比如甲状旁腺激素,就会因镁离子含量的增加而受到抑制。

所以生活中一定要关注镁离子。如果缺失或者吸收不足会出现很多种问题,比如血清中的钙离子下降,神经、肌肉就更容易兴奋了,还会诱发房室性早搏,房颤,以及室性心动过速等。

所以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也很简单,吃什么东西可以补充镁离子?

三、该怎么补充?

在临床当中,如果血液中的镁离子低于0.7mmpl/L,我们就可以把这种情况视为低镁血症,就应该注意补充了。

而根据我国营养学会所制定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中显示,镁离子的适宜摄入量应该定在每天350毫克,也不要吃得太多,每天最多不要超过700毫克。

需要吃药吗?肯定不需要,因为食补肯定好过药补,但是哪些食物中含有镁离子呢?

不同食物含有的镁离子是差别很大的,最好多吃绿色蔬菜。叶子中的叶绿素是非常好的“镁源”,当然,不同食物所含的量是不一样的。

所以在餐桌上建议增加一些木耳或者香菇,主食可以添加黑米和大麦,这些食物虽然很常见,但是含镁离子十分丰富,可以适当补充摄入。

总结。

镁离子可以抵抗癌症吗?目前研究还在不断深入,不过根据现有的资料显示,镁离子的增多,确实有助于抵抗癌细胞的转移。

另外如果缺少镁离子,很多基本的新陈代谢也会受到影响,但同时镁离子也不那么容易缺乏,只要食物均衡,膳食合理,一般不会缺少镁离子。

但是也要小心,如果肾脏功能不全,或者因为其他原因,镁离子排出障碍,也有可能随之发生血液中的镁离子增高,这就是镁中毒了,也要警惕起来。

别小看微量元素,过多或者过少,人体都受不了。

看到这里,今年过年的年夜饭是不是要加个菜了?木耳还是蘑菇,都是好选择。

参考文献

Lötscher J, Martí I Líndez AA, Kirchhammer N, et al. Magnesium sensing via LFA-1 regulates CD8+ T cell effector function [published online ahead of print, 2022 Jan 13]. Cell. 2022;S0092-8674(21)01561-0. doi:10.1016/j.cell.2021.12.039

© 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