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是党的一百岁生日,好几部献礼作品齐上映。当然,大部分影片都聚焦于民国,为我们展现那个动荡纷乱的年代。
这两天也总有明星的民国造型上热搜,比如黄轩倪妮这对革命夫妻、佟丽娅在《百炼成钢》中角色跨度等。
看了一圈下来,有些民国扮相形神兼备,有些却不伦不类。
▲曹磊的鲁迅名场面
▲金靖承,青年周总理扮相
▲小明哥饰演的周总理...
▲劝站在娱乐八卦前沿的偶像远离伟人型角色...
不仅是近期的民国热,隔三岔五还有女明星旗袍造型跳进公众视野,这也体现出我们对那个时代的审美念念不忘。
▲几个难忘的民国造型
在那个思想解放的蓬勃盛世,民国人也有着独特的精气神作用于外表和气质,形成了一种颇具审美的“民国范儿”。
什么是“民国范儿”?民国人特有的精神、面貌都有哪些?如果穿越到民国,你是哪一种?
民国审美:全新、融合、多元化
纵观民国短短三十几年的历史,不同阶段最流行的民国形象,展现出特定时期的文明与观念。
1、20年代:清丽、清傲的学生脸
1919年的五四运动刚刚过去,大批知识分子、青年学生走向历史舞台的中心。
那时流行的脸,第一层是文气,读过很多书,接触各种典籍,思维也是受到过系统知识的梳理和训练,文邹邹的有静气,就像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20s的流行脸,林徽因
▲民国政府规定女子服饰有两款:一为蓝色上衣、黑裙,一为蓝色旗袍
▲时兴的是学生式齐耳短发,清爽、简洁,代表着知识与进步
第二层是稚气,初生牛犊似的青年学生,有着尚未入世的天真稚态。
虽稚但勇,任何时代的主心骨都是由青年撑起来的,就是他们撑着中国在历史沉浮跌宕中愈挫愈勇,始终保存着屹立不倒、绵延不绝的生命力。
▲与文气的短发不同,另一种流行的辫发式体现着青年人的稚气
▲疫情中的青年力量
20年代女子的妆容,仍主要表现脸部的柔和感,红润的双颊和樱桃小口,再配以细长且眉尾略微上挑的眉型,展现出东方女性特有的温婉之美,与国外此时夸张的妆容形成明显的对比。
▲同时期西方流行的妆容
2、30年代:上流名媛、军阀太太脸
30年代,国民党自称的黄金十年,所谓的十年建设。经济危机让西方国家焦头烂额,无暇顾及中国。
此时的流行的模样,是典型的上流名媛、交际花、军阀太太扮相,有传统的风雅兼摩登的曼妙,更有笙歌曼舞、灯红酒绿下的粉饰太平。
她们拥有更多样的装饰品,如项链、耳环、手表、手镯、围巾等,再配上皮包、皮鞋、烫发、化妆、涂指甲等入时装扮,造型华丽而精美。
▲前卫秀珠,20s的妆容、30s的装扮
30年代女子发型最突出的变化就是出现烫发,将头发别在耳后,用发夹固定,露出耳朵来衬托脸部轮廓。(精灵耳同款原理?)
连衣裙成为30年代女性服饰的新宠,与中式改良旗袍相比,连衣裙才是真正的舶来品,下摆散开较大,没有开衩,显得活泼灵动,且洋味十足。
▲四大名媛之一,唐瑛
另外,30年代中国女子的妆容,与20年代偏东方审美的淡雅婉约妆容风格反差较大,受好莱坞电影的冲击,30年代中国女子的妆饰华贵浓艳起来,妆容风格也开始西化。
东方传统的狭长丹凤眼不再流行,开始流行浓艳的西方深邃大眼睛。睫毛夹也流传进来,还有深色眼影,都为凸显夸张的眼部。
唇妆方面流行鲜红艳丽的色彩,再配合胭脂与香粉,整体妆容浓艳性感。
▲夜上海舞厅流行造型
广告上的美女,也由清新阳光的女学生形象,变为身材丰腴、面容饱满、成熟端庄的太太。
这是一种对富足而明艳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也是一份不知亡国恨的靡靡之音,中国在国民党军阀的强权统治下,表面风平浪静,实则民族危机不断加深,风雨欲来。
3、40年代:战地红色丽人脸
进入20世纪40年代,中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开始流行战地红色丽人的形象,抗日战场上的巾帼英雄们统一的齐耳短发,干净利落、英姿飒爽,更加符合战争时的需要。
她们或坚毅隐忍,或稳重可靠,这种积极正面且充满力量的新女性形象成为当时的风尚。
那时中国的工业受到日寇的严重摧残,百姓们不得不自己动手做衣服,军事化+实用性的服饰风格流行起来。
旗袍在风格上更加简洁实用,长度变短方便行动、领子可拆方便清洗,袖子也由短袖变为无袖。这些都是战争背景下对服装的实用性要求,轻便、简洁。
▲宋美龄先生
而另一片天地下,都市丽人们额前一部分头发夸张地高耸前冲,为达到效果,一些爱美的女性不惜在头发里面垫上棉花。(最早的发垫?)
而这种夸张的发型跟当时战乱的时代背景并不相称,似乎透露出这个时代的焦躁与动荡不安。
▲民国四大美女之一,周璇
在妆容方面,则是更巧妙地融合了东西方特点,将中国传统化妆术与美式化妆术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海派”妆风格。
妆面简洁淡雅,更加追求自然;眉型自然弯曲,细细高挑,清新柔美;眼妆不再浓艳,唇部强调线条,偏爱艳丽饱满的唇形。
▲尤敏
细数20、30、40年代的民国形象,这是一个中西审美观从相互接触、冲突到融合的起伏过程。
古典与现代,传统与潮流,东方与西方,婉约与豪放…都与社会经济发展、历史变化、民族特征、实用性和审美性等诸多方面相关。
同理,我们现在的个人喜好也是寄居在社会大背景下的。
▲现代审美下的旗袍改良
民国审美在现代
张爱玲当时说,“1930年间的女学生们几乎人手一册《玲珑》杂志”。这份被遗忘的中国式的时尚杂志,仍与我们现在的审美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比如说,这本杂志里有纯欲风鼻祖,仔细观察民国女性的姿态,会发现她们的表情好像还是未能脱离传统的印记。
▲表情仍是内敛含蓄
但在细微处又表现出“超越传统”的潜在意识,如果细看,会发现她并不是真的那么传统端庄。
比如下图的模特,她的一个手臂半露着,倚在一把类似现代(摇)椅的背上,另一只手以稍带引诱的姿势放在她交叉的腿上。
▲这张更加展现身体特征
此外,我们对立体五官面貌的追求从那个时候就开始了。
《玲珑》杂志经常刊登西方女性的侧面轮廓照片,无一例外地展现出她们深陷的眼眶、高耸的鼻梁、卷翘密致的睫毛和勾人的下巴。
不仅如此,民国时期,女性的身体审美开始出现“健美”等自然身体的审美类型。白幼瘦早在那个时候就out啦!
“健美”作为新的身体审美意识,所展现的身体的柔韧度、灵活度和肌肉皮肤的紧实感,还有她们沉浸式的专注神情,都刺激着观赏者对身体的认识和感觉。
▲身体本身应是一种生命活力的存在物
最后想说几句跟审美无关的,我们回忆那个年代,往往是通过影视剧,更多也是打着民国题材的言情剧。剧中主角们光彩照人,不是大少爷就是千金小姐,基本都住在租界中。
而在脏乱差的棚户区,生活悲惨的底层人士,从未出现在现在影视剧当中,就算有,也只有丫鬟和黄包车车夫了,还是被美化过的。
▲《金粉世家》中美化的丫头小怜
▲《情深深雨蒙蒙》中美化的车夫其实真正的民国,不是公子小姐们的花前月下,而是哀鸿遍野、老百姓的苦不堪言,这才是真正的民国时代。
我们不仅回忆那份审美,也要记起那段历史,很多事情不能忘怀。
千言万语道不尽历史的沉重与沉思,就以中华民国的创始人,孙中山先生临终前的谆谆嘱托作为结尾吧。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继续努力。